产品咨询热线:010-82002271
综合运用:知识产权“金钥匙”开启创新之门
时间:2017-09-27    来源:国家知识产权局   

文章转载需获得知了网同意,并注明作者、来源、原文出处等。

 

 这是一场事关创新型国家建设的伟大实践


扬起13亿多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憧憬的风帆,中国这艘航船走出一条从人才强、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发展新路径,正向着伟大复兴征途奋勇前行。


5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作出了“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的重大判断。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将创新列为“五大发展理念”之首。2016年发布的《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进一步强调,创新驱动是发展形势所迫,是世界大势所趋,是国家命运所系。


知识产权特别是专利,是产权化的创新成果,代表着先进的生产力,是发展的战略性资源和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在创新驱动发展的大背景下,迫切需要推动知识产权转化运用从单一效益向综合效益转变,多渠道盘活知识产权资源。


2014年在上海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加强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创新条件建设,完善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机制,激发科研人员创新活力,让各类人才的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总书记指出,要加强技术和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建设,建立从实验研究、中试到生产的全过程科技创新融资模式,促进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2016年召开的“科技三会”上,总书记强调,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积极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包括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分享比例,探索对创新人才实行股权、期权、分红等激励措施,让他们各得其所。


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国务院关于新形势下加快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的若干意见》《“十三五”国家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规划》《深入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等一系列重要文件中,也都对知识产权运用作出明确部署,强调要以知识产权利益分享机制为纽带,以知识产权运营平台为载体,促进创新成果知识产权化,知识产权产业化,努力提升知识产权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当好“攀枝花”,做好“顶梁柱”,直接贡献GDP。


“知识产权一头连着创新,一头连着市场,是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桥梁,解决的是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出席2015年国新办新闻发布会时,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申长雨表示。


5年来,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全国知识产权系统进行了一系列新的实践和探索,从完善知识产权权益分配机制、搭建知识产权转化交易平台、推进知识产权军民融合、培育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创新知识产权金融等方面着手,畅通知识产权价值实现渠道,培育知识产权运营新业态新模式,盘活用好知识产权资产,加速知识产权价值实现,切实提高知识产权运用综合效益。


建机制 深化改革激活“一池春水”


长期以来,科技成果闲置率高、转化率低是国内高校和科研院所普遍面临的一个共性问题。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高校缺少科技成果转化的激励政策,科研团队不能或较少能够共享转化收益,实施专利转化的积极性不高。


针对这一问题,国家知识产权局按照党中央的部署,会同有关部门,积极推进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处置权和收益权改革,构建科学合理的权益分配机制,让创新者真正能够从创新中获益,从根本上调动单位和发明人实施专利转化的积极性、主动性,高校、科研院所知识产权转化日趋活跃。特别是修订后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自2016年实施以来,上海、湖北、湖南、四川等多地高校、科研院所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措施,为科技成果专利化、创新成果产业化提供了制度保障。部分高校规定将不低于70%的职务科技成果转化净收益划归成果完成人或科研团队所有,作为奖励和再研究基金。同济大学、中南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等不少高校院所还有针对性地推出一批特色政策。其中,西南交通大学在全国率先建立了职务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制度,学校与职务发明人按照30%和70%的比例共享专利权。此举一出,就在全国引起了广泛影响。


今年3月,山东理工大学毕玉遂教授团队一组专利以5亿元的价格许可给有关企业实施;5月,同济大学王占山教授团队的6件发明专利以3800万元转让;同样在今年,武汉工程大学8件专利作价2128万元入股一公司……多所高校实现专利高价值转移转化,正源于创新的权益分配机制激发了专利运用积极性。


建平台 知识财富换取“真金白银”


长期以来,我国知识产权转移转化不畅,不仅有体制机制方面的原因,也受制于缺平台、缺渠道等不足。有鉴于此,自2014年以来,国家知识产权局会同财政部以市场化方式,积极推进“平台+机构+资本+产业”四位一体的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建设。截至目前,不仅在苏州、宁波等8个城市开展了知识产权运营体系建设试点,还基本完成了“1+2+20+N”的知识产权运营平台建设,并以股权投资的方式重点扶持了20家知识产权运营机构,为知识产权的转移转化、收购托管、交易流转、质押融资、专利导航、分析评议等提供了平台支撑。


目前,北京全国知识产权运营公共服务总平台、西安军民融合特色试点平台和珠海金融创新特色试点平台均已建成并投入运行,同时还引导10个省份设立了重点产业知识产权运营基金,首期募集资金超过40亿元,支持4个省份设立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补偿基金,有效促进了知识产权与创新资源、产业发展、金融资本的有机融合。


在一系列试点工作的直接带动下,全国知识产权运营业态如雨后春笋蓬勃兴起,技术交易日趋活跃。据不完全统计,2016年全国技术合同成交额首次突破1万亿元大关,同比增长约16%。专利转让、许可、质押等在内的专利运营次数达到17万余次,同比增长近20%。


在专利权质押融资方面,5年来,国家知识产权局组织各地知识产权管理部门联合本地相关部门,协同推进创新型企业融资需求调查和项目对接等工作,推动质押融资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这5年,我国专利质押融资总额累计达到2057亿元,年均增长33%,有效解决了一批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作为知识产权运营的一个重要领域,军民融合知识产权运营近年来也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国家知识产权局会同有关方面积极推进西安军民融合知识产权运营平台建设,还会同国防科技工业局联合印发了三批次的《国防科技工业知识产权转化目录》。目前,国家知识产权局正在会同中央军委装备发展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制定关于促进国防知识产权向民用领域转移,鼓励民用领域知识产权在国防领域运用的政策文件,推进知识产权军民双向转化,实现强军富民的协调发展,支撑国家军民融合战略的实施。


加强专利运用、实现专利价值,为实体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心剂”。《2016年中国专利调查数据报告》显示,我国有效专利实施率超过六成,去年达到了61.8%。“包括质押融资在内的知识产权金融服务的推行,可以最大限度实现知识产权价值,更好地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服务和支撑,推动创新发展大局,进而带动经济社会发展。”江苏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主任唐恒认为。


促产业 激扬活力建设“制造强国”


产业强则国家强,产业兴则国家兴。5年来,国家知识产权局通过深入实施专利导航、组建产业知识产权联盟等措施,大力促进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发展。


看前沿,导航产业发展。依托自身信息和人才等优势,国家知识产权局会同有关地方,通过对相关产业专利数据信息的深度挖掘、综合分析,帮助企业、行业以及地方了解掌握相关产业专利布局和市场竞争态势,明晰发展方向,优化发展路径,主动规避风险,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目前,已经基本形成面向企业、产业、区域,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的专利导航工作整体格局。全国17个园区、13个行业协会和115家企业开展了专利导航试点工作,取得良好效果。确定苏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9个国家专利导航产业发展实验区,有力促进了地方产业的发展。


望市场,重塑竞争优势。在各方面共同推动下,有关企业和行业围绕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国家战略性新兴领域,已组建了91个产业知识产权联盟。这些联盟通过综合运用市场信息、专利分析等手段,掌握行业知识产权布局和竞争态势,识别技术创新的方向和技术需求的领域,在此基础上通过专利研发、收购、许可,实现全产业链完善的专利布局,保障并促进产业健康发展,维护国家产业安全和核心竞争力。


观升级,彰显发展活力。在一系列工作的推动下,近年来专利密集型产业蓬勃发展。2016年首次发布的中国专利密集型产业目录和统计数据报告显示,2010年至2014年,我国专利密集型产业增加值合计达到26.7万亿元,占GDP的比重为11.0%,年均实际增长16.6%,是同期GDP年均实际增长速度的2倍以上,虽然专利密集型产业就业人口只占全社会的3.4%,却创造了全国10%以上的GDP。另根据最新发布的研究数据,2015年,专利密集型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进一步提升至12.4%,显示出了旺盛的发展活力,专利密集型产业正加快成为我国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在一系列举措推动下,5年来,我国市场主体运用知识产权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得到了有效提升,知识产权的市场价值得到了体现,通过知识产权的实施转化,对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起到了良好的支撑作用, 打通了从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通道。


实践证明,创新是中国迈向制造强国、屹立于世界之林的核心元素,而知识产权是为创新护航最有力的武器。在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关键一程”上,各类创新主体正以厚积薄发之势推进知识产权综合运用,不断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新动力,凝聚成磅礴的中国力量。(知识产权报 记者 王宇)

 

 

盘活资源 阔步前行

 

一头连着创新,一头连着市场,知识产权这座桥梁从提升全链条价值发力,打通的是科技成果转化的“大动脉”。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创新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党中央、国务院多次强调,要将经济增长尽快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到创新驱动上来,不断提高发展的效益和质量,努力增强持续创新的动力。这就必然要求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制度激励创新的基本保障作用,积极推动更多的知识产权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加强知识产权运用,是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市场价值的必由之路。经过这些年的发展,我国已经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知识产权大国,积累了丰富的知识产权资源,特别是在专利领域,我国发明专利申请受理量已经连续6年位居世界首位,国内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已超过120万件。如何盘活用好这些战略性资源,使其更好地产生效益、推动发展,既是当前我国加快实现由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的关键一环,也是知识产权事业发展亟待破解的核心问题。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知识产权特别是专利工作,本身就是兴起于实体经济,并伴随着为实体经济发展服务而不断发展的。无论是企业转型、产业升级还是经济提质增效,都需要通过加强知识产权运用,唤醒“沉睡”的、有价值的知识产权,为实体经济创新发展服务,为新形势下创业创新服务。而知识产权运用只有根植于市场,根植于企业发展和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创新才真正有“源头活水”,知识产权的真正价值才能得到最终的实现。


培育专利密集型产业、实施专利导航项目、建设产业知识产权联盟、开展军民融合知识产权运营……一系列重点工作的深入推进,助力知识产权综合运用一步步走向深入,为创新者带来更多“获得感”。站在新的起点上,我们要充分挖掘知识产权“金矿”,加速知识产权价值实现,打通创新成果到现实生产力的“最后一公里”,实现专利工作与实体经济的良性互动、合拍共振。


创新引领经济发展,梦想汇聚强大力量。展望未来,在创新的引领下,中国必将不断夯实发展的基础,不断刷新发展的高度。(知识产权报 广宇)

 

产品咨询热线:010-82002271
版权所有:北京中知智慧科技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17 izhiliao.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3009620号-12     京ICP证15056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092号